學校師資力量如何?
老師來自不同的大學、不同的國家和文化: 浙大、北師大、川大、賓夕法尼亞大學、南洋理工、英屬哥倫比亞、曼徹斯特大學、利物浦大學、紐約大學…… 中國、美國、英國、加拿大、新加坡、巴基斯坦…… 他們是閃耀著名師光芒的國務院特殊教育津貼專家,是碩果累累的教育名師; 他們懷
13 歲叩響哲學大門,17 歲斬獲世界 Top1 哲學專業(yè) offer,他如何做到?| 德普人物
初二那年,機緣巧合之下,茍力看了一本書:《像哲學家一樣思考》,從此打開了一個新世界。
4年后,當申請國外大學時,他把自己所有的專業(yè),都填上了“哲學”。
如愿以償,他英美雙申,同時收到了以下offer:
這是一個人人都很清醒而現(xiàn)實的時代:我們不得不在選專業(yè)時就為日后的就業(yè)打算,我們常常為了“收益更大”而不是“更喜歡”而選擇一條路。
在這個“哲學已經(jīng)早已沒落”的時代,是什么讓這個17歲少年,義無反顧走上了“哲學”這條少有人走的路?
同時攬下專業(yè)QS世界排名第1和第2的offer,這個“哲學少年”在生活中,又是一個怎樣的存在?
01
哲學專業(yè),若不是真喜歡誰敢輕易選?
如果不是《奇葩說》中劉擎的走紅,估計很多人都很難將“哲學”與自己相關聯(lián)。
哲學那么難。在“文史哲”中它占據(jù)著巔峰的位置,它總是討論一些看似離我們很遙遠的話題,諸如什么是生命、真理、真善美,什么是時間空間,我們?nèi)绾握J識世界……它太抽象了。
哲學似乎還沒什么用。它不像法律、經(jīng)濟、醫(yī)學、計算、工程……每門課程都對應著一系列專業(yè)知識,能解決很多實際問題。但哲學好像不行。
到底是什么在吸引這個少年選擇了哲學?
“我不會想我學哲學到底要去干嘛,我平時不會花太多時間去想這個問題。我只會想,那些我覺得很有意思的哲學問題。”
就像登山探險家回答“為什么要登山?因為山就在那里”一樣,茍力對哲學給出了相似的答案:
“為什么要選哲學?因為它就是很有意思??!就像打游戲一樣,你不會因為打游戲沒什么用,就不打了是吧?就是因為喜歡。”
*初中畢業(yè)典禮上,茍力與媽媽、老師的合影
那會對未來畢業(yè)后的工作擔憂嗎?
“我一直覺得,找工作其實跟學什么專業(yè)沒有那么大的關系,很多人畢業(yè)后都沒有從事自己專業(yè)相關的工作。很多工作其實本質(zhì)上就是與人打交道。”
茍力的選擇得到了爸爸媽媽的全力支持:
“智能時代未來競爭的核心是思維方式。而哲學是訓練思維的,它解決的是底層邏輯的問題。有了這種思維方式,不管未來如何充滿不確定,都能應對。”
作為一名老師,茍力媽媽對教育有自己的看法,對孩子的選擇發(fā)自內(nèi)心地認可和支持。
哲學有用嗎?美國哲學家詹姆士說:“哲學不能烤面包!”意思是,從功利、實用的角度看,它好像確實沒什么用。
但就是這個“沒什么用”的領域,匯聚著古今中外有史以來最智慧的頭腦。對于這個世界,它不提供“術”層面的方法,而是永遠在進行“道”的探問,是“無用之大用”。
02
哲學的種子,是如何生根發(fā)芽的?
學哲學的孩子,從小就與其他孩子與眾不同嗎?在茍力媽媽看來,好像也沒有。
那茍力是如何與哲學結緣的呢?這得從一本書說起。
初二的時候,茍力無意中在書店看了一本書《像哲學家一樣思考》,這是一本暢銷四十余年的整合哲學入門第一書。“當時覺得寫得挺有意思的,就對這個開始感興趣。”
后來,在CCA法律選修課Kuma老師那里,茍力借到另一本讓他印象深刻的書——《西方哲學史新編》。從此對哲學的興趣就一發(fā)不可收。
從古希臘哲學、中世紀教父哲學,到尼采、康德、存在主義……整個初中階段,茍力在歐陸哲學中徜徉,與那些在哲學史上閃著光芒的人物進行著思想上的對話。
*旅行中,茍力隨手記錄下的風景
隨著一些交流和閱讀的深入,茍力的興趣慢慢轉向了分析哲學。“歐陸哲學讀下來會覺得有點不清晰,所以就看了一些分析哲學,比如維特根斯坦、羅素、克里普克等。”
歐陸哲學:一些從歐洲大陸起源的相關哲學傳統(tǒng),與英美的分析哲學為對照。包括了現(xiàn)象學、存在主義、解釋學、結構主義、后結構主義、后現(xiàn)代主義,以及批判理論等。
分析哲學:現(xiàn)代西方哲學流派,主張用盡可能客觀的方法對語言進行邏輯分析,并闡明它們的意義。如邏輯實證主義的“句法的”和“語義的”分析,牛津學派的“通常語言”的分析等。
從初二到現(xiàn)在的高三,一共看了多少哲學相關書籍呢?
茍力說他也不知道,沒計算過。就像不會去想“哲學有什么用”一樣,他只是喜歡閱讀哲學書籍,喜歡沉浸其中的感覺,其他沒那么重要。
“現(xiàn)在我可能會更偏向分析哲學,在我的EPQ論文,以及申請文書中,都對分析哲學有所涉及。”
茍力的EPQ論文為《在數(shù)學當中排中率是否是必要的》。不要被題目迷惑了,這可不是一個數(shù)學問題,而是一個哲學問題。
*冬日晚會上,茍力和桌游社的社員們
03
“哲學少年”生活中是什么樣的?
在大家看來,學哲學的人都很深刻,他們時刻在思考“大問題”。那么,生活中的他們,有什么不同呢?
媽媽回答:“除了從小就很喜歡閱讀和思考,好像也沒什么特別的不同。日常生活中他一般都不會聊哲學。”
生活中的茍力,是一個標準的美食愛好者,同時也是一個“暖男”。
他廚藝出色,會在學校的周末幸福派上做菜,在家里來客人時成為大菜的掌廚;他看上去粗獷實則內(nèi)心細膩,當媽媽舍不得他遠赴國外留學時,他會安慰媽媽“要相信我,不管在哪兒心都在這兒呢”……
在高中班主任Alice眼里,談哲學時的茍力,很有想法、對問題思考得會很深入;而在日常的生活中,則是一個有點宅、有點單純、有點I人性質(zhì)的大男孩,有時又很天馬行空。用Alice的話說,是“一個很有趣的結合體”。
*茍力和同學們的合影
從雙語初中到國際高中,德普六年,在媽媽看來,茍力算不上最刻苦的那波孩子,但因為他享受學習本身,上課效率也比較高,所以學習上自己也基本不怎么操心。
“最開始來德普,是被‘懂中國懂世界’的理念所打動,孩子爸爸也非常認同學校的理念,最終給他選擇了德普。而在德普讀書這幾年,有兩方面學校培養(yǎng)得很好。第一是培養(yǎng)了他的批判精神、獨立思考的能力;第二是他回來跟我們說,他很享受學習本身。”
在德普有一句話:如果你想要造一艘船,最好的方法不是找了一堆材料,教別人干這干那,而是先教會他們渴望大海。在茍力身上,我們看到了這種對知識本身的渴望和享受。
*茍力和朋友們
04
人生不是軌道,而是曠野
茍力在與我們談哲學的趣味時說,“哲學學科很大的魅力就在于,它沒有一個唯一的正確答案。”
哲學是一個沒有唯一正確答案的學科。人生也是如此。
得知我們要采訪茍力,他的初中班主任高高老師讓我們給他帶一句話:
“我想說——別忘了,你才17歲!”
是的,你才17歲。我們相信,你會找到屬于自己的“人生曠野”,走自己想走的、熱愛的路。
老師來自不同的大學、不同的國家和文化: 浙大、北師大、川大、賓夕法尼亞大學、南洋理工、英屬哥倫比亞、曼徹斯特大學、利物浦大學、紐約大學…… 中國、美國、英國、加拿大、新加坡、巴基斯坦…… 他們是閃耀著名師光芒的國務院特殊教育津貼專家,是碩果累累的教育名師; 他們懷
主要看入學考試成績
可以考入,機會很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