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本站來源:Miki粥發(fā)布時間:2022-11-23 13:58:50
在中國,社區(qū)中間有一個中央花園,媽媽們會去那里散步、遛娃納涼。
隔著人工湖過橋,那里有一小塊綠地,還有那一小群媽媽在那里遛娃。
但她們從不會主動過橋來嘮嗑。
小區(qū)里有洋氣的雙語幼兒園,業(yè)主們有折扣,但那邊媽媽的孩子,都舍近求遠送到了費用更低的幼兒園。
在小區(qū)住久了我才發(fā)現(xiàn),小區(qū)遠端有兩棟樓下面,有兩個地下室通道。
本來可能是消防、停車,或存儲物資用的,卻不知道被什么人改造成了地下出租房,供依賴小區(qū)生態(tài)謀生的外來打工者租住。
住在同一個空間里,卻被收入、地位、職業(yè)劃出了一道結(jié)界,兩邊都默認自己應該生活在屬于自己的氣泡中。
剛出國留學時,我們從頭開始租房子。
波士頓房價寸土寸金,學區(qū)更是昂貴。我們租住的房子,也很奇葩。一整棟房,被分割成了兩套house,和一間兩居公寓。
共享這棟房子的三戶人,組成也很有趣。后面半棟,房主是一家生物公司的副總裁,屬于有錢人。
我們樓上那套,是一對50多歲的藍領夫妻,盲猜是路政相關,因為他們的車里經(jīng)常能看到搞臟的熒光背心,天不亮就出門上班了。而租著公寓的我們,是買啥都要算匯率,靠獎學金生活的窮學生。
副總裁家,經(jīng)常在后院辦各種party,每次都盛情邀請我們兩家去玩,樓上的藍領夫婦,也很熱心,有次我家進賊,他們一直陪著我和女兒直到警察處理完。隔壁一戶鄰居,爸爸是心臟外科的醫(yī)生,孩子同班,經(jīng)常邀請我們?nèi)laydate。
這種相處方式,讓我還是有一點“culture shock”,因為以前我從來沒體驗過,副總裁、路政工人、外科精英、窮學生,住在一個圈層,還能交往得這么熱乎。
后來,藍領夫婦賣房搬家,我問他們打算去哪?他們說,夏威夷,準備退休享受生活了。
再次讓我震驚了,原來什么高端職業(yè),低端職業(yè),只是我固有認知的劃分,認真干藍領當工人一輩子,也可以去夏威夷享受夕陽紅的啊!
肯定有人會杠,這只是孤例,你說明不了什么。
的確,有人的地方就有階級,但因為國外的社交方式比較“偽善”,社會運行也默認平等互利的潛規(guī)則,所以,階級差距會變得模糊——不是不存在,是人為柔化了。
每每看見微博熱搜什么農(nóng)民工嫌自己臟不肯坐座位,而是選擇主動坐地上的新聞,下面一堆人說“被他感動了”“這不正常嗎”的時候,我就想說,感動你媽個頭??!正常你媽個鬼啊!
人家憑雙手吃飯,一樣花錢買了地鐵票,憑啥就你坐得他坐不得?對基層勞動者的歧視,對成王敗寇的迷信,對叢林社會的推崇,都不需掩飾,可以赤裸裸了。
在國外,至少從我的觀察來看,絕大部分人,對這些建筑工人、園林工人、運垃圾的、做護工的,都不會歧視,做到了禮貌尊重。
大家認同這個社會的運轉(zhuǎn),需要各行各業(yè)的齒輪咬合,而且他們的勞動回報,絕對不比文科白領差。
落地玻璃窗破了,4000刀,車庫門打不開,1000刀,閣樓隔熱不良,3000刀,門窗漏風,1萬刀,屋頂漏水,2萬刀……你總有自己干不了的活,得求著別人上門幫你的時候吧,人家上門一天,比很多人一個月掙得還多,虛無的優(yōu)越感真的可以收起來了。
就算會有人心里看不起體力勞動者,但也不敢表露出來,因為歧視他人可是要社死的。
你只要憑本事吃飯,也別太內(nèi)心敏感,他人面子上給到尊重就行了,管他是不是背后一套呢,你自己不也是表面上對領導笑嘻嘻,心里覺得他屁都不懂嗎。
好的,跨越了這個心理障礙,你對當“底層“這件事,可能就有了新的認知。
我關注了一個前媒體人,潤去了加拿大。
眾所周知,文科生出國,基本是找不到對口工作的。
一開始,藍天白云新生活,還很興奮,但漸漸開始坐吃山空。和他一起潤的中產(chǎn)朋友,選擇了去快遞公司搬貨,還是夜班,從凌晨2點干到早上7點,一個人卸完兩大車廂的貨物,再趕回家去送孩子上學。
那位博主一開始還不太接受這種落差,問那個朋友:“你怕不怕國內(nèi)的朋友說閑話?”
有人介紹博主去送餐平臺當司機,他第一反應就是拒絕,怎能為五斗米折腰呢?
但很快生活就會教你調(diào)整心態(tài),因為他發(fā)現(xiàn)“沒有收入,連多買一盒7加元的葡萄都沒有底氣”。
最后博主還是接受了從一個受吹捧的媒體人到外賣司機的身份轉(zhuǎn)變,一個月能掙兩三千刀。
歐美通常沒有什么職業(yè)歧視,大家對各個工種的人,都挺尊重友善的。舉一個例子,疫情后為了讓服務員重振生活,大家出去吃飯時,都不約而同地把以前15%起的小費漲到了18-20%起,甚至圣誕老人式的天價小費頻繁出現(xiàn)。
除了被生活逼著成為體力勞動者的,我還見過一類人,他們是真的就喜歡干這個,屬于主動選擇。
我認識一個國內(nèi)的程序猿,在大廠干了10年后,已經(jīng)對格子間996深惡痛絕。他從小就喜歡卡車,出國后考了卡車司機駕照,開著亮晶晶的大卡車,在美國的荒涼公路上飛馳,終于圓了兒時天天開大車的夢想。兩個司機輪班制,不許疲勞駕駛,到了時長必須休息,一月也能掙小一萬刀。
如果經(jīng)??从凸艿娜?,還可能刷到過一個南開大學畢業(yè),在美國開卡車的剛哥,談吐風趣,氣場樂觀,無數(shù)粉絲天天守著看他開大車,我估計他油管的廣告分成,已經(jīng)遠遠超過他開卡車的收入了。
上次寫灣區(qū)轉(zhuǎn)碼潮,有個女讀者給我留言,說她老公偏逆潮流而動:“我老公就厲害了,外企管理層轉(zhuǎn)行做了水電工,還要讀幾年課程,他說干得挺開心,水電工起碼能干到7、80歲,白領年齡大了還沒人要,我挺驕傲的,擁有這么個想干活干到老死的老公。”
我有個前同事,從互聯(lián)網(wǎng)大廠中層轉(zhuǎn)身變成了電工,去了澳洲之后,因為對電路感興趣,就參加了職業(yè)培訓,拿了證,他在朋友圈曬出自己為一個獨居老人安裝的太陽能板的時候,充滿了成就感。
“革命不分高低貴賤,只是分工不同”,這句話,幾十年前就耳熟能詳,但事實上,三六九等分得清清楚楚,氛圍就是爭做人上人。一個剛脫貧30年的中產(chǎn)階級,也會以重新成為一個體力勞動者為恥,謂之“階級滑落”。
觀念的桎梏不是一下能改變的,會攀比,會互卷似乎是咱東亞人的宿命。所以對于那些想潤又沒礦的中產(chǎn),只有兩條路可以走:
1.努力做“人上人”,申請一個就業(yè)前景明朗的STEM專業(yè),確切地說,讀一些本地人覺得難度高內(nèi)容枯燥卷不過的專業(yè),找工作時才有機會撿漏。
你要是一把年紀還把謀生當愛好,我非要讀個我熱愛的教育學、心理學、藝術史、市場營銷、傳媒學,那么請問雇主們?yōu)槭裁匆乙粋€三四十歲,語言不行,文化上還水土不服的外國中年人,直接雇個23歲的美國本科生,還不用出律師費為他申請工作簽啊。
2.如果打定主意不讀書了,就得把出國當成另一次“北漂”的起點,放棄人上人的執(zhí)念,把“體力勞動不丟人”幾個字吸煙刻肺,然后參加培訓,考資格證,從學徒起步到最后自雇。能不能吃得下這個苦,可以試試先注冊個騎手,或者在家門口的飯館端一個月的盤子——
體力勞動者的辛苦,也不是鬧著玩的,如果錢真的這么好掙,北美歐洲的本地人早把崗位搶完了,輪不到外地人。
如果從心靈到肉體的苦,你都不愿意吃,那你還潤潤潤個什么勁?。?/p>
占牢你的蘿卜坑,閉上眼享受中產(chǎn)的歲月靜好,才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。
以上就是《那些決定潤到國外當「底層」的中產(chǎn)們,都是什么樣?》介紹。國際教育前線,從業(yè)十年,專業(yè)的國際學校擇校服務平臺。全國國際學校一站式擇校服務,規(guī)劃目標學校入學備考方案??焖倭私饽诘赜驀H學校排名、學費、入學條件、校園開放日,歡迎在線預約咨詢或者電話:4006-196-100